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

关于2005年秋冬种生产的指导意见

发布时间:2024-10-09 20:53:26 来源:食品安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农业(农牧、农林)厅(委、局、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黑龙江省农垦总局:

  为切实抓好今年秋冬种工作,力夺明年夏季粮油丰收,促进粮食继续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夏粮生产继续恢复性增长。在2004年夏粮增产的基础上,2005年全国夏粮面积恢复性增加,总产继续增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5年全国夏粮面积达到3.96亿亩,比上年扩大1800万亩,扭转了连续7年下滑的局面;夏粮总产10627万吨,增产512万吨,增5.1%;夏粮亩产达到268.4公斤,比历史最高的去年增加0.4公斤。

  优质专用小麦持续发展,优势区域初步形成,品种品质逐步优化,标准化生产日臻完善,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预计2005年全国夏收优质专用小麦面积1.62亿亩左右,比上年增1700万亩,进一步增加了优质小麦的供应量。

  小麦的增产为夏粮及全年粮食丰收做出了贡献。同时,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和基本口粮品种,促进其稳定发展,不仅关系国家粮食安全,也是实现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种粮农民收入的重要方法。此外,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也是南方冬季的主要作物。油菜生产的稳定发展对我国食用植物油供给、南方冬季农业开发和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抓好今年秋冬种工作具备有利条件。一是各级党委、政府对“三农”工作十分重视,不少地方提前部署安排秋冬种工作。二是国家继续坚持行之有效的支农、惠农政策,小麦良种补贴增加到10亿元,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三是土壤墒情有利。目前主要秋播地区土壤墒情较好,有利于提高播种质量。四是各地良种、化肥等生产资料准备充足。

  (三)稳定发展粮食生产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总的看,我国粮食供求仍然产不足需,品种结构和区域平衡矛盾尤为突出,粮食生产始终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据各地反映,当前粮食生产又面临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主要有:粮价出现下跌,影响了农民增收和生产积极性;化肥等农资价格仍在高位运行,增加了小麦生产所带来的成本;一些地方出现放松粮食生产的倾向,对粮食生产的关注度和投入的精力有所减弱;自然灾害频繁、超常规发生等,这样一些问题将对粮食的继续稳定增产带来不利影响。

  (四)指导思想:秋冬种是一年农业生产的开始,必然的联系明年夏季粮油生产和全年农业生产的全局。抓好秋冬种就取得了明年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主动权。针对当前现状和面临问题,今年秋冬种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落实小麦良种推广补贴政策和测土配方施肥秋季行动为动力,积极扩大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增加粮食面积,主攻单产,增加总产,改善品质,提高效益,大力推广保优节本、增产增效技术,快速推进粮食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力争明年夏季粮油生产取得好收成,为全年农业丰收奠定基础。

  (五)发展目标:力争全国秋冬种作物总面积达到6.9亿亩,比上年增加2000万亩以上。其中,粮食播种面积增加400万亩,油菜面积保持基本稳定,因地制宜扩大蔬菜、青贮饲料和绿肥作物播种面积。进一步挖掘南方冬种潜力,扩大冬种作物面积。优质专用小麦面积增加5个百分点以上,长江流域“双低”油菜的面积覆盖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

  (六)分区要求:黄淮海麦区面积大、范围广,生产条件较好,增产潜力较大,总的要求是: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提高品质,增加效益。

  长江中下游及西南麦区自然条件较好,生产见效快,恢复扩大面积尚有一定潜力。目前存在的主体问题是灌排设施较差,耕作管理粗放,小麦生产长期处在中低产水平。总的要求是:适当扩大种植培养面积,改善生产条件,主攻单产。

  西北麦区受水资源制约,部分地区目前亩产水平仅100公斤左右,推广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技术增产潜力较大。总的要求是:稳定面积,推广节水、覆盖栽培技术,提高单产。冬春麦混播种区及东北春小麦区应适当恢复面积,提高单产,改善品质。

  南方光温水资源丰富,冬闲田面积较多,冬种潜力较大,总的要求是:采取过硬措施,扩大冬种蔬菜、马铃薯、水果等高效经济作物面积,提高冬闲田利用率10个百分点以上。

  (七)切实抓好关键生产环节。一抓播种质量。努力做到秋收作物适时腾茬及整地,积极组织好农机服务,扩大农机作业面积,千方百计搞好适墒、适期、适量播种,提高整地和播种质量,确保一播全苗。二抓冬前壮苗。引导农民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冬前壮苗,确保安全越冬。三抓早春管理。加强越冬作物返青起身期调查,实施促控措施,确保早发稳长。四抓拔节期田管。培育健壮个体,构建高产群体,促进幼穗分化,打好产量基础。五抓后期灌浆。促进籽粒灌浆,做好防早衰、倒伏和干热风等工作,确保颗粒归仓。

  (八)科学选定主导品种与主推技术。各级农业部门要因地制宜,选定主导品种,充分的发挥优良品种的增产增效作用。要总结经验教训,明确品种的适宜种植区域,避免越区种植造成减产损失。同时注重良种良法配套,因地制宜,重点抓好测土配方施肥、精播半精播等主推技术的培训、示范和推广工作。

  (九)积极做好病虫害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重点加强对小麦条锈病、纹枯病、白粉病、赤霉病等主要病害,以及麦蚜、红蜘蛛、吸浆虫、麦叶蜂等主要虫害的预测预报以及防治工作。积极推广药剂拌种和种子包衣技术,继续采取小麦条锈病防治“带药侦察,发现一点,控制一片”的有效办法,最大限度地减轻病虫危害。

  (十)立足抗灾夺丰收。针对气象灾害频繁发生的新情况,各级农业部门要树立防灾抗灾夺丰收的思想,加强与气象等部门的联系,制订防灾预案,搞好物资和技术准备,重点落实好防旱、防涝、防冻和灾后补救措施,把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十一)抓好重大政策措施的落实。逐步加强小麦良种推广和农机具购置补贴项目的落实和管理,努力做到良种补贴与主导品种、主推技术、订单生产和种子基地相结合,确保政策落实过程不走样、给农民的实惠不缩水。积极探索良种补贴政策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保护种粮农民利益上的激励机制。努力扩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夏收粮油生产上的实施范围。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努力配合有关部门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充分的发挥政策措施对粮食生产的促进作用。

  (十二)加大农资市场监督管理力度。秋冬种期间,各地农业部门要会同工商、质检等部门,切实加强农资市场的整治,重点是种子、肥料、农药等农资市场的专项整治。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维护农民的利益,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十三)加强产销信息的引导与服务。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重视研究市场供求、产销类别特点及价格形成机制,积极培育和支持产业化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各类产销中介服务组织,发挥其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中的非消极作用。要及时跟踪了解订单生产和粮食期货、现货等市场信息,搞好产销、供求与价格趋势分析,加强信息引导。要热情参加和配合有关部门搞好样品抽检、产品展示和产销交易活动,帮助农民搞好产销衔接,促进农民增收。

  (十四)充分的发挥专家的指导作用。各地要积极开展农业科学技术入户工作,充分的发挥专家的参谋、咨询作用,制订技术指导预案,在生产的关键环节,组织专家和农技推广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加强技术指导。要通过办培训班、建联系点、示范方、样板田和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落实科技措施,提高科技的带动效应。

  (十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在粮食连续两年增产的情况下,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要从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全局高度,正确分析判断粮食形势,充分认识粮食生产供需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切实把粮食生产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思想不松,力度不减,措施不少,促进粮食生产继续稳定发展。

  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协调指导小组关于印发 《2012年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方案》的通知

  中央农业干部教育培训中心(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中国农业农村部党校)

  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农业行业分会、中国国际商会农业行业商会)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农村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中国农民体育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