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9 10:33:50 来源:食品安全
原标题:让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牛劲十足” ——自治区政协委员聚焦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近年来,肉牛养殖日益成为西海固地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自治区“十四五”规划将肉牛产业纳入九大重点产业。据了解,截至2020年底,我区中南部8县区肉牛饲养量达到121.2万头,占全区的63%;肉牛存栏80.2万头,占全区的66.5%;牛肉产量6.3万吨,占全区的55%,肉牛产业总产值75.9亿元,养殖场(户)24.5万户。如何进一步加速带动我区肉牛产业高水平发展?自治区政协委员王新军、潘志军、胡秀德从加大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力度、优化补贴资金发放路径、品种改良技术培养和训练等方面建言献策。
“受肉牛养殖资金投入大、生产周期长、率低以及产业化发展起步晚等因素的影响,相较自治区奶牛、肉羊、葡萄酒、绿色食品等涉农产业,目前,区域肉牛生产发展存在着明显短板和不足。”王新军和潘志军联名提交提案,建议加大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力度。根据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布局,借鉴“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从饲草种植调制、养殖基础设施建设、基础母牛补栏、冷配改良到肉制品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均给予补贴等行之有效的政策和做法,设立专门产业基金,加大对肉牛产业的支持倾斜。从生产端、加工端、市场端全方位谋划,以规模化和标准化养殖、精深化加工、品牌化营销为主要方向,设置差异化补助标准,引导、推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调研中我们得知,我区全年实际屠宰加工能力不够出栏肉牛的10%,肉牛交易仍以出售活牛和生鲜肉为主,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优质不优价,加之重养殖轻市场,造成养殖效益低下,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王新军建议,根据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状况及其专业化分工合作的要求,以推进建立广泛、稳定的养殖户与加工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利益联结机制为基本方向,围绕加工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稳定生产和品牌化营销发展的需要,调整对养殖户补贴资金发放到位方式,按养殖周期分段设置差异化的补贴标准,推动形成以加工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为中心,辐射两端的产业化体系,提高标准化养殖水平,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最大限度提高肉牛全产业链效益。应从自治区层面综合统筹,制定出台产业链关联企业建设用地及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根据公司生产布局,将其统一纳入产业基金补贴范围,为加强加工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引进落地,依托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做好市场对接,加快品牌培育,提升市场竞争力创造有利条件。
固原市的肉牛冷配改良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示范推广,先后引进秦川、短角、西门塔尔、利木赞、夏洛莱、皮尔蒙特、安格斯等国内外优良肉牛品种改良当地黄牛,冷配母牛由1978年的25头发展到2019年的18.5万头。但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还存在繁育环节缺乏资金支持,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当家肉牛品种等问题。
针对这一现状,胡秀德提交相关提案。“建议盘活现有种质资源,完善良种繁育和技术体系。确立‘二纯一优’牛种品牌路线,进行种源保护和提纯复壮,即选拔提高西门塔尔和安格斯两个肉牛品种,培育固原黄牛新品系,通过纯种繁育西门塔尔和安格斯肉牛品种,辐射带动养殖场(合作社)、示范村、养殖大户,进一步巩固基础母牛群。”胡秀德说,应依托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科研力量,围绕固原市草畜产业的瓶颈问题,开展联合集中攻关,提升产业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加大高效实用、轻简化技术的转化应用,注重基层技术人员的技术培养和训练与知识体系更新,提高肉牛生产的技术上的含金量与产业化经营管理水平。
在技术培训方面,胡秀德建议采取多层级系统培训,畜牧技术骨干由国内顶尖专家进行一级培训,技术骨干对场、户养殖人员进行二级培训,扩大新技术的推广覆盖面。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打造立体、可视化培训体系,每个县每年举办技术培训30场次以上,实现肉牛全产业链技术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