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皖美答卷 秸秆能变肉亳州市的这条产业链为啥这么“牛”?
发布时间:2024-08-01 19:30:58 来源:整鸡
大皖新闻讯 “从前秸秆是烂草,年年禁烧年年烧!如今秸秆能变肉,牛产业链效益好!”在利辛县一个现代化养牛场里,养牛大户侯飞龙乐呵呵地说出这句顺口溜。侯飞龙所说的“秸秆变肉”并非魔术,而是亳州市正在布局肉牛养殖全产业链。秸秆为啥能够变成肉?亳州市利辛县正在布局的肉牛养殖全产业链,比传统养牛有啥优势?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进行了调查。
利辛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粮食总产量常年排名安徽县区前列,每年也因此产生了超200万吨的秸秆。
在堆积如山的青储饲料前,养牛大户侯飞龙说:“从前,秸秆不是焚烧就是直接喂牛,又干又硬还很脏,牛吃了容易生病!现在,这些秸秆经过‘黄储’或‘青储’加工后,就变成了牛爱吃的‘营养餐’,牛吃了长膘快,不易生病,肉质也很嫩。”
他拿起一把青储饲料递给记者,让记者闻闻这散发着酒香的牛饲料。随后,他将记者带到饲料配料车间,手拿饲料配料表,介绍着如何给牛配备“营养餐”。
侯飞龙说:“养牛场里的牛粪,专门有公司来处理,高温发酵后制成有机肥,就变成了农田青睐的‘营养餐’。我这个养牛场,每年卖牛粪也能卖好几万呢。牛和田相互提供‘营养餐’,您说这个办法牛不牛?”
据利辛县相关负责的人介绍,亳州市坚持产业联动,全方面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和中央绿色种养循环试点项目,建成11个粪污处理中心。推进“场床一体化”肉牛养殖模式,促进粪污资源就地转化、就近利用,打通农牧循环通道,变废为宝。目前,亳州市规模养牛场治污设施配套率100%,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实现绿色种养循环。
“我这个养牛场投资了2700多万,现有1600多头牛,每年能挣700多万。”在现代化的牛棚里,侯飞龙介绍着自己的养牛经。
这个当代的“牛倌儿”出生于1983年,之前随父亲在浙江省跑货车、做物流,赚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2016年初,侯飞龙回到家乡利辛县,与朋友合伙养牛,第一年建4个栓养牛棚养400头左右, 2021扩建2个标准化散养牛棚,满栏可以养1800头,目前存栏1600来头,老厂房2次改建好,还可以装200来头。“我在孙庙新征420亩地,计划十月份开工,到明年年底还可以上一万头左右。”侯飞龙信心满满地说。
侯飞龙说,他之所以有底气、有信心在家乡投资养牛,不仅是因为利辛县有养牛传统和比较健全的养殖产业链,更是因为利辛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养牛的“牛政策”,给养牛户提供技术扶持、金融支持,还为养牛户做好后盾、当好保安,让养牛户能够安安心心地养好牛。
利辛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说:利辛县虽有养牛优势,但也存在政策支撑体系偏弱、土地资源紧缺、金融服务不足、环境承载力不够、深加工能力和肉牛繁育水平不高等问题。
利辛县委、县政府正视问题补短板,从科学规划入手,精准出台“牛十条”,破解政策支撑土地、金融、环境等问题,并提出“种好粮、养好牛、做好菜”的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力争用3至5年的时间,实现粮食年产量30亿斤、肉牛年出栏30万头的目标。
目前,亳州市已经出台了《促进畜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实施方案》,计划用5年时间打造“牛产业”。同时,积极指导县区做好配套产业政策制定,利辛县出台肉牛全产业链发展规划、蒙城县制定黄牛产业提升措施、谯城区制定种公牛提升方案,激发企业和群众养牛创业内生动力,推动“秸秆变肉”工程做大做强。
虽然每年能赚700万,但侯飞龙仍感觉有不少遗憾。他分析说:“利辛县出栏的肉牛,除了少量的在本地屠宰以外,95%以上的肉牛都是采取活牛外销的模式,养牛户把活牛装车外运到山东、广东、北京等省外市场销售,不仅途中会遇到活牛猝死等风险,而且只能赚到整个肉牛产业链的不足30%利润。如屠宰、冷链物流、牛肉预制菜加工、牛皮鞣制深加工等产业大约还有70%的利润。”
侯飞龙感叹说:“在利辛县,像我这样的养牛大户有100多户,咱们有这么多的肉牛资源,如果能把整个牛产业链的所有利润都留在利辛、留在亳州,该有多好呀。”
“民有所想、我有所谋,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利辛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利辛县委、县政府倾听民声、体察民情,对利辛县养牛业的瓶颈及未来发展早有调研、早有布局。利辛县制定了“牛规划”,出台了“牛政策”,成立了“牛专班”,今年以来,利辛县加快打造肉牛全产业链发展新格局,在“一头牛”的新赛道上加速前进。
现如今,亳州市和利辛县均成立以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工作专班,在全省率先成立“牛办”。多次组织县区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赴吉林、新疆等地参观考察肉牛良种繁育、规模养殖、屠宰场建设以及牛肉产品加工等项目,切实提升专班本领。利辛县更是从全县机关事业单位中筛选出10名畜牧专业人才,专心服务“牛产业”。
“利辛县委、县政府对我们养牛户支持的福利真是太好了!”侯飞龙说起利辛县对养牛业的扶持,频频用“福利”一词来表达他对“牛政策”的感激。
养牛的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缺钱”一度是困扰当地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壮大的“拦路虎”。为了打掉“拦路虎”,亳州市设立肉牛产业发展专项基金10亿元、市级财政预算5000万元,支持肉牛产业项目建设,市县每年还投入财政资金3500万元保障免疫“3+7”行动,推进肉牛绿色健康发展。同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建立财政、银行、保险“三位一体”协同支农机制,提高肉牛“活体贷”额度并予以财政贴息。
侯飞龙说:“养一头年能申请‘活体贷’9000元。县里根据我的养殖规模,银行审批给我这个养牛场贷款额度是1900万,我目前只用了1400万元。而且这些贷款利息,我只需要付一半,另一半是由县财政补贴的。您说说这对养牛户该是多么大的福利呀。”说话间,侯飞龙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据介绍,为了支持“侯飞龙”们做大做强“牛产业”,亳州市加强土地资源供给,全面摸排设施农用地现状,由环保、畜牧等部门率先排查评价,预留设施农用地2.9万亩,确保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用地需求。根据可用设施农用地位置,绘制土地供应地图,标注方位,方便企业依据自己发展有必要进行选择。
“我扩建牛场需要土地,县里、镇里都积极主动帮我协调好。之前建牛场需要交复垦押金,目前利辛县已经对新建养牛场免征复垦押金,让我们把钱都用在养牛上。我们新建牛场,政府给予每平方米50元的补助,而且还帮我们的新建牛场通水、通电、通路,‘三通’好政策不仅通了牛场的致富路,也通到俺们养牛户的心坎上了。”侯飞龙真诚地说。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 上一篇: 【48812】农业乡村部:现在饲料配方中豆粕占比下降至13%
- 下一篇: 中国牛饲料行业产业链分析报告